中医学认为“天人相应”,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必须要与之相适应。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我们已经形成了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起卧规律。
日出之时,天地间的阳气开始升发;到日中之时,阳气达到最盛;黄昏时分太阳下山,阳气渐虚而阴气渐长;深夜之时,则阴气最为隆盛。
与之相应,在白天阳气盛的时候,人体内的阳气也旺,人就清醒兴奋,从事日常活动;而到了夜晚阳气弱的时候,人体内的阳气潜藏,人就安卧休息,也就是所谓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养成这样按时作息的习惯,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盛衰的变化相协调,就可以使人体的生理功能保持在稳定、平衡的良好状态中,这就是“作息有时”的意义所在。
人的阳气随时间变化而升潜,如果该睡觉的时候熬夜,那么阳气就不能按时潜藏,久而久之,既容易使阳气浮跃而上火或躁动,又会因阳气不能按时得到充养而虚馁。
如果该起床的时候睡懒觉,则阳气不能按时升发而下陷,也容易因阳气当出不出而形成阳郁化火。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人的生命活动都遵循着一定的周期或节律来进行,如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总是在凌晨两点至六点最低,下午两点至七点最高;脉搏与呼吸是清晨最慢,白天较快;血压则多是清晨清醒后最高,白天较高,夜间降低。
规律的生活作息能使大脑皮层在机体内的调节活动形成有节律的条件反射,这是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
要培养规律的生活习惯,就要主动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做到每天按时用餐、定时排便、定时工作学习等。我们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这样既有利于工作、学习,也对健康长寿大有益处。
中医养生理论主张平时作息最好要慢半拍,醒了以后再闭上眼睛躺几分钟,然后睁开眼睛缓缓坐起,慢慢穿衣起立,先活动一下肢体各关节,再开始日常活动。这样在活动之前,身体已经完全做好了准备,和运动员比赛前热身的意义是一样的。
(文中知识参考自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治未病·绽放青春的光彩:青年人群未病防治》,总主编郑玉玲)